牡丹江市西安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牡丹江市西安区“十四五”数字 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牡丹江市西安区
牡丹江市西安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牡丹江市西安区“十四五”数字 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1-10 16:29:00    点击:2465



牡丹江市西安区“十四五”

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区数字政府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根据《牡丹江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牡政发〔2022〕13号)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我省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我区数字政府建设的整体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导向,以大数据治理为核心驱动,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西安区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上联市级、覆盖全区的一体化数字政府体系,数字基础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力争全区数字政府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前列水平。

1.大力提升政府运行协同效能。形成省市区一体、部门协同的发展格局,提升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大数据辅助决策能力及政府运行效能。

2.全面普及移动化服务与办公模式。广泛应用“全省事”“龙政通”,使其成为企业群众掌上办事与政府公务人员掌上办公的首选渠道。

3.全面实现政务数据的归集有效共享。依托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实现政务数据的归集有效共享和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

4.显著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和“一网通办”水平,逐步形成全链条,精准有效的惠企服务模式,便民服务更智慧、更美好、更有温度。

5.加快升级政府智慧治理能力。运用大数据全面支撑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数字治理能力,形成“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到2035年,建成以数据要素驱动的现代化数字政府,数字化驱动政府深化改革成效凸显,建成全市营商环境最优、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强幸福感最强的城区之一。

序号

主要指标

指标说明

2025年目标值

电子政务外网覆盖率

电子政务外网覆盖乡镇街道、村屯社区数量比例

95

2

政务数据共享率

部门确认的数据共享需求满足情况的数量占部门数据共享需求总量的比例

95

3

公共数据开放率

开放数据项占开放目录数据项的比例

70

4

电子证照用证率

可调用电子证照数量占电子证照总数的比例

90

5

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率

及时整改的网络安全事件数量占网络安全事件总数的比例

95

6

政府网站集约

化率

直部门政府网站迁入集约化平台占直政府部门政府网站总数的比例

95

7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办件率

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受理的办件量占办件量总数的比例

90

8

监管事项覆盖率

“互联网+监管”系统的监管行为事项占监管事项总数的比例

90

9

“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

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的行政检查事项占行政检查事项的总数比例

100

二、“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发展主要任务

一)构建一个数字政府平台

按照“数字政府即平台”的理念,围绕建设整体化、一体化数字政府目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创新融合起来,以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通过政务数据要素,增强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效能,全方位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破除组织、层级、领域建设壁垒,助力实现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全区统一组织保障。按照“全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造适应一体化数字政府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全区数字政府建设发展提供保障。

1.完善统筹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强化各业务部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主体责任。区营商局负责数字政府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工作。区发改局负责政务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和备案工作。区财政局负责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和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区委网信办负责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和相关监管工作。区委保密和机要局负责密码应用相关工作。市公安局西安分局负责等保备案定级相关工作。区审计局负责政务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区市场监管局负责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区司法局负责法制保障工作,清理不适应数字政府建设要求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区人社局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政府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区直各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专班,明确1名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统筹协调推进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本领域政务信息化需求、项目建设、数据资源规划、创新应用等有关工作,加强对内统一管理和对外有效衔接,提供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专班人员发生变化要及时向区营商局备案。形成协同联动、职责清晰、权威高效、统筹有力的工作机制。

2.优化组织体系和运行管理。区政府建立由营商局牵头的数字政府组织协调和统筹推进工作机制,明确各业务部门工作职责,制定本级数字政府建设配套文件,加强与市规划、区实施方案的有效衔接,明确工作要点,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应用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有效延伸。加强区大数据人员队伍建设,负责做好基础设施和一体化支撑体系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有关工作。鼓励优秀骨干企业发挥运营服务优势,积极参与数字政府项目建设运营。

3.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标准规范工作机制,建立我区数字政府总体标准框架体系。完善政务数据采集汇聚、数据治理、共享开放、数据安全等系列标准文件。建立涵盖事项标准、平台管理、大厅建设管理、咨询投诉、好差评等政务服务标准体系。落实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电子政务外网等基础设施相关标准规范。

二)构建全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1.提升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支撑能力。按照国家、省电子政务外网相关要求,提升电子政务外网多业务承载能力。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政务部门全覆盖,满足不同单位、不同业务个性化的网络服务需求。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整合对接。分阶段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含国省垂直部署业务专网的市以下部分)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或融合互联。除极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再新建专网专线。

2.强化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充分利用密码技术,建立安全可信的网络传输通道和防篡改、可追溯的网络信任环境。探索应用量子通信、区块链网络等新技术。

专栏1 电子政务外网优化升级工程

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整合推进非涉密专网与政务外网的融合,提升政务外网的整体服务能力。

三)构建全一体化政务数据体系

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多元配置作用,以全区一体化政务数据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升政务大数据汇聚、管理、治理、共享、开放等数据服务和按需调用的基础支撑能力,加强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建设满足各领域数字政府建设创新需求。

1.建立全生命周期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模式。

开展政务数据资源普查工作。面向全区各政务部门开展政务数据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全区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和政务数据资源底数,形成全区统一的系统清单和数据清单,实现对政务数据资源产生、采集、存储、共享、使用、反馈等环节全流程管理。完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组织各部门梳理形成衔接一致、完整有效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清晰界定数据采集、治理、共享责任。建立供需对接清单。以满足业务需求为目标,编制全区政务数据供需对接清单,实现数据供需有效对接和共享应用。加强政务数据质量管理。明确政务数据采集、汇聚、存储、共享等环节数据质量和职责要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和一次采集、多方应用,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构筑政务数据安全防线。明确政务数据分级分类、数据审批流程、数据传输应用等重点环节安全要求,厘清相关主体安全保障责任与义务。

专栏2 政务数据资源管理优化升级工程

政务数据资源查询平台建设。以应用场景为基础按照 “需求导向”原则利用数据工具将共享平台内的各类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查询平台提供各部门按需使用。同时对平台使用权限、组织机构进行统一划分管理便于掌握数据使用流向提升数据使用效率和范围促进数据便捷应用。

2.持续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有效共享。

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强全区政务数据共享统筹协调和服务管理水平,推进数据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有序共享。依托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共享通道的支撑保障能力。联通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国家、省、市之间的数据供需对接。按市要求建设数据高速共享通道,实现数据分钟级共享,加强全链路数据质量监控,建成高保障、高可用的数据供应链体系。逐步扩大政务数据共享范围。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协调推进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业及第三方平台数据等社会数据共享。

专栏3 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优化升级工程

完善级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打通数据共享通道建成向上联通、向下对接乡镇(街道)、横向连接直部门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通道推动政务数据按需申请共享。

3.有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

推动公共数据资源有序开放。梳理全区各级政务部门数据开放目录,明确开放范围和开放领域,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动态更新机制。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管理制度,健全公共数据融合和对接的标准规范,支持政企双方数据联合校验和模型对接,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安全有序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的融合创新,有效满足政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增值服务需求。

四)构建全一体化公共支撑体系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统一运营的思路,加快完善全区公共支撑体系,提供统一服务与应用支撑平台,满足各级、各部门共性业务创新应用需求。

1.深化服务支撑能力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电子印章和电子签名标准规范,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各级政务部门提供用章等有关服务。加强电子印章一体化应用,各级政务部门按统一标准规范对接电子印章系统,为电子印章在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业务中的应用提供支撑。积极探索电子签名创新应用,推广电子签名在高频政务服务场景的应用,有效减少企业、群众跑动次数,切实为基层减负。

2.优化应用支撑能力建设。

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持续拓展自然人、企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信用主体信用信息归集。

专栏4 全区公共支撑能力优化升级工程

加强电子签名在高频政务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加强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全面应用。

五)构建全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

遵循国家、省、市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立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体系,提升全区数字政府安全防护能力。

1.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防范能力。按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要求,构建符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要求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支撑平台符合等级保护要求。完善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信任服务体系,为资源安全利用和行为可信提供支撑。强化安全防护技术支撑能力。加强数字政府密码应用服务能力,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密码保障系统,协同推进政务信息化系统密码改造工作,并定期进行评估。完善应用安全体系,提高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安全审计、运维服务、数据保护等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安全。

2.加强安全运营管理。

推进一体化安全运营。强化网络安全认证、检测、风险评估等安全服务,推进安全检测、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信息的汇聚和研判,提高我区整体网络安全运行监测预警、态势感知及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程序。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利用攻防实战演练检验各级、各部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促进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强化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制定落实数据安全制度规范,加强数据安全业务培训、技术防范和应急演练。

专栏5 一体化安全防护建设工程

推进密码资源应用。建设安全领先、整体合规的密码基础设施和密码服务体系完善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体系推进已建网络和信息系统密码应用改造实现密码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及以上政务信息系统、关键基础设施等重要网络和系统中的全面应用。

六)构建智能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

1.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

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府网站集约化技术平台建设。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以区政府门户网站现有技术平台为基础,推进全区一体化政府网站集约化技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发布、政务公开、政策解读、办事服务、互动交流等功能,为全区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提供支撑。以集约化建设推动政府网站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按照省统一指导意见,完成区政府网站向市级集约化平台迁移。加快政府网站与各级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统一提供身份认证、事项管理、协同服务、咨询投诉等功能。加快推动全区政府网站问答知识库建设,与12345便民服务热线实现数据共享、问答统一。推进全区政府网站向移动终端、自助终端、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延伸。

专栏6 政府门户网站集约化建设工程

承接政府网站与新媒体集约化平台。统一建设全集约化管理平台提供政府网站建设、应用系统开发、在线应用开发和外延政务系统对接功能统筹建设全统一信息资源库和内容发布系统、统一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级政策文件库、级平台政府网站问答知识库和级平台政府网站统一智能搜索、统一智能问答实现一网通查、一网通答。深化推动政务服务门户升级改造加强对政府网站指导检查

2.推动政务办公协同化。

积极推广应用全省“龙政通”“全省事”两大移动办公平台。使用“龙政通”满足政府日常办公需求,推动移动办公常态化、便利化,提高“指尖”办文、办会、办事水平。推动政府部门内部非涉密公文电子化流转,逐步减少纸质公文,形成线上闭环、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依托平台,推动对掌上审批、政府内部“一件事”等功能模块应用。

3.推进党政机关管理数字化。

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强化财政业务一体化集中管理,整合全区财政业务系统,推进全区财政核心业务上下贯通、横向协同和纵向集中,构建业务规范化、应用一体化、数据集中化的数字财政体系。

机关事务数字化。推进全区机关事务系统整合,加快政府部门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共机构节能等数字化进程,为节约型政府建设提供支撑。

档案数字化。积极梳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和未数字化档案存量,编制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和档案数字化责任清单。2022年底,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任务30%;2023年底,建立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任务50%;2024年底,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任务70%;2025年底,完成应数字化馆藏档案任务80%。

专栏7 党政机关管理数字化工程

深化数字财政建设。建设全财政一体化系统以项目库和基础信息库为支撑实现横向整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账务处理、绩效管理等业务环节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区各级财政预算管理形成顺向逐级控制和逆向实时反馈的完整闭环管理。

提升馆藏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积极梳理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和未数字化档案存量,编制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和档案数字化责任清单。2022年底,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任务30%;2023年底,建立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任务50%;2024年底,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档案任务70%;2025年底,完成应数字化馆藏档案任务80%。

4.加强党政机关数字化建设。

智慧人大。实施“互联网+代表监督”,推进智慧人大建设。搭建人大会议服务、代表履职信息、议案建议办理和人大工作对外宣传等系统,打造软硬件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服务平台,为人大工作、代表履职提供高效服务。加强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区、乡镇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切实建设好代表服务中心、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

智慧政协。创新履职形式,提高履职实效,围绕政协委员履职服务需求,打造集建言资政、新闻发布、履职管理和工作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政协”平台。

智慧法院。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全面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建设,促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推动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

智慧检察院。围绕“四大检察”在科技手段辅助检察办案上力求新发展;围绕便民利民在检务公开与服务上力求新作为;紧密围绕服务检察办案,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全业务智慧办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领域智慧支撑的智慧检务体系,为新时代检察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引领助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七)强化便民惠企的公共服务体系

以数字化技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全周期、一站式助企惠企服务,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促进公共服务创新。最大程度实现便民惠企,助力我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聚焦教育、医疗、住房、民政等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领域,推进更多公共服务事项标准化。优化完善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有效支撑政务服务事项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深化“办好一件事”服务。持续梳理“办好一件事”事项清单不断推出“办好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扩大“办好一件事”广度和深度。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推动再造业务审批流程,提升关联事项办理水平,实现智能、高效、便捷的“办好一件事”服务。持续推动“全省通办”。推动相关部门梳理通办事项清单,统一事项名称、办理材料和业务流程,推动优化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缩小区域、城乡、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在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不断拓展“跨省通办”事项广度和深度。

完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集咨询、投诉、求助、建议、举报等功能为一体的全12345热线服务运行平台,实现统一受理、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绩效管理、分析研判的业务闭环。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整合归并,实现“一个号码”服务。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运营能力,拓展智能知识库、智能客服等功能应用,提供全天候、智能化的精准服务。优化政务服务大厅办事体验。全面推行“一窗通办”打造“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围绕特殊群体的高频需求,加快数字化改造,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便捷服务。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的线下办理渠道向基层延伸,充分结合银行服务网点优势,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驻银行智能服务终端,使基层群众就近能办、多点可办。

专栏8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优化升级工程

化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 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与国垂、省垂、垂业务信息系统对接建设统一申办受理系统推动线上线下多渠道综合受理服务。建设个人与法人用户专属空间推进“一人一企一档”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打造个性化专属数据空间。加快推动与12345热线、“互联网+监管”“好差评”等系统平台对接持续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等拓展应用。

完善12345热线服务运行平台,实现与12345热线、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系统及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向同级有关部门实时推送受理信息、工单记录、回访评价等所需全量数据。

2.推动精准有效的惠企服务。

持续提升投资建设便利度。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时限。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优化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集成服务实现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相关评审意见和审批结果即时推送。提升企业开办和注销便利度。深化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实现企业开办线上“一表填报”、一次实名验证线下“一个窗口”服务。探索推进“一业一证”“一企一证”。

优化惠企政策兑现服务。加快推进实施惠企政策的部门数据共享,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和服务指南,对企业申报政策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实现惠企政策“应享尽享” “快速兑现”。推广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

提升智慧税务建设水平。构建线上服务与自助办税为主的办税新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着力推进内外部涉税数据汇聚联通、线上线下有机贯通,驱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大力推广增值税电子发票使用,通过全国统一的电子发票服务平台,24小时在线免费为纳税人提供电子发票申领、开具、交付、查验等服务,逐步实现发票全领域、全环节、全要素电子化,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深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实现商标、地理标志等业务网上办理,为企业、科研院所、服务机构等对象开展多层次服务。优化知识产权数据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数据互联共享,强化数据管理和使用成效。依托全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提升维权服务效能。

专栏9 惠企服务应用拓展工程

推动智慧税务建设。驱动税务执法、服务、监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和资源配置深入推进对纳税人缴费人行为的自动分析管理、对税务人员履责的全过程自控考核考评、对税务决策信息和任务的自主分类推送实现税务执法、服务、监管与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全面升级。

3.推行智慧普惠的便民服务。

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建设。按市级要求统筹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完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卫生资源、疾病知识数据库及信息技术标准代码库等基础数据库,建立老年人、儿童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建成全员人口、卫生资源、疾病知识数据库,实现健康相关数据全面汇聚与共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服务工程。依托各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等级,全面与医保等其他行业协同。 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工程。依托各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多学科远程医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区域医疗技术专业平台建设,依托省级影像云平台,逐步建立各级专业会诊业务平台,全面推动医联体、医共体、互联网医院发展,为高端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机构医疗水平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推动“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建设。通过“数字牡丹江”智慧教育项目建设,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总体要求,提升全区中小学光纤网络带宽,推进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覆盖;促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丰富优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教育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实施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城乡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加快推动“互联网+人社”一体化建设。以全省集中一体化信息系统为支撑,按照“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流程再造”的原则,集中整合数据资源,简化优化业务流程,推动“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

加快推动“互联网+民政”一体化建设。按照“深度融合、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思路, 建设一体化民政政务服务大系统,加强内部业务系统整合与数据归集共享,实现儿童福利、精准救助、婚姻管理、社会组织法人登记、区划地名、社区治理、社工服务、慈善捐赠等一体化管理与服务。

加快推动“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一体化建设。推进退役军人工作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构建“统一、智慧、融合、便捷、可靠”的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体系促进服务管理创新和工作效能提升。推行“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按照省统一安排,部署区级智慧化服务和“古田军号”APP应用,提供智能化、精准化、专享化创新服务应用,逐步实现身份核实、待遇保障、就业扶持、社会优待、信访投诉等服务“一网通办”。依托国家、省技术、平台、资源,推动建设全区退役军人综合管理平台,实现退役军人业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合作。

加快推动智慧法律服务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省、市级热线网络平台知晓率,加快推进“三台”融合发展。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智慧法律服务”,尽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专栏10 便民服务应用拓展工程

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建设。建设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强化人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数据采集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共享应用促进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数据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管理部门之间的联通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医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实现多方式受理、统一评估、一证通办、线上支付及严格监管为老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服务。

深化“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建设。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建立统一的教育公共信息服务门户健全数据治理的制度机制建成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库为全体学习者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服务。统筹规划建设教育行政能力业务系统提升全教育一体化、智能化管理能力。

深化“互联网+人社”一体化建设。依托省级人社服务一体化平台加强内部业务系统整合与数据归集共享推动与省对接、应用实现全服务上网、全数据共享、全业务用卡。

深化“互联网+民政”一体化建设。建设一体化民政政务服务大系统结合“金民工程”、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库等国家级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集成儿童福利、精准救助、婚姻管理、社会组织法人登记、区划地名、社区治理、社工服务、慈善捐赠、统计分析、大数据分析、协同共享、基础数据库、运维管理等应用模块形成深度融合、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民政政务服务大系统。

深化“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建设。构建全业务多渠道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实现退役军人政务事项“一网通办”。探索优抚医疗、军休康养等服务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满足退役军人多层次个性需求。建立市退役军人事务综合管理平台有效利用各类政务信息资源,加大系统整合力度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全协同。

八)建立公平公正的智慧监管体系

1.提升“互联网+监管”能力。

提升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按照国家、省、市“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要求,全面认领各级、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管事项,统一纳入“互联网+监管”系统管理并动态更新。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和关联整合。运用“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双随机、一公开”系统及行政执法系统数据汇聚机制,联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12345热线服务运行平台等重要监管平台,建设完善监管事项、监管对象、监管行为、执法人员、信用信息、投诉举报等监管数据库,实现监管事项“应接尽接”监管数据“应汇尽汇”。积极推进审批系统与监管系统互连互通,实现审批、监管全流程数字化和无缝衔接。

专栏11 “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工程

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按照国家、省、整体部署持续深化“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持续梳理优化监管事项目录清单依托监管事项、监管对象、监管行为、执法人员、信用信息、投诉举报等监管数据库,实现与国家、省、市平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运用“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双随机、一公开”系统、信用信息系统及行政执法系统数据汇聚机制加强各级、各部门的监管业务、政务服务、投诉举报、互联网及第三方数据等数据资源归集。

2.提升市场数字化监管能力。

有效发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系统,建立健全跨部门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以及覆盖市区两级、与随机抽查相对应的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库,推动在市场监管领域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全覆盖。深化食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推进重点食品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升级改造食品生产许可监管追溯管理系统,强化快速检测、监督风险预警功能应用,实现覆盖市区两级的监管相对人档案服务、日常监管服务、稽查执法服务和企业诚信服务。推进智慧药品监管。优化升级智慧药品监管系统,加快推动药品监管业务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品种档案,逐步实现“一品一档”“一企一档”。探索建立“区块链+市场监管”模式。积极构建市场主体协同监管“数据链”,实现市场监管、发改、税务、商务等业务市场监管与服务信息共享、资源共通、监管互动、协同联动。

专栏12 市场数字化监管深化工程

加快推动药品监管业务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全生命周期的品种档案逐步实现“一品一档”“一企一档”。全面实施疫苗电子追溯制度。

九)构筑智能协同的生态银行体系

1.加强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

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活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全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有效保障环境安全。巩固提升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明显增强危险废物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加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有效管控生态环境风险,有效保障环境健康。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明显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基本形成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监测信息综合管理等环保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和推广应用;推进政务公开,逐步开展“一站式”便民服务。

专栏13 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工程

协同上级拓展生态环境移动执法系统功能。推进指挥调度、执法检查、案件办理、稽查考核一体化行政处罚全过程记录。依托上级秸秆焚烧监察执法系统打通从空中卫星监测到地面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

十)深化智慧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

1.深化公共安全数字化建设。

全力推进“数智警务”新生态建设。集成建立公安超算中心推动全区公安信息化资源资产全部上云。统建“数字身份证”系统,逐步实现全区公安信息化各类资源资产和主体、行为均接受统一调控。打造全区公安大数据智能化体系,汇聚各类数据资源,提高大数据预处理效能。持续优化“雪亮工程”建设。扩大重点区域物联网监控设备覆盖范围,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公共区域、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建设和覆盖,推进农村视频监控建设和联网工作。

专栏14 公共安全数字化拓展工程

依托“数智警务”市级政务云平台,推进公安“安全云”“数字身份证”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全公安信息化各类资源资产和主体、行为均接受统一调控推进公安数据云建设,高水平打造全区公安大数据智能化体系,汇聚各类数据资源,提高大数据预处理效推进公安“应用云”高水平打造全公安大数据智能化体系“用户域”推进公安“网络云”,总体规划实现全公安各类网络上云迭代“一通一合”为标准实现实质化全公安“一张网”。

2.推进应急治理协同化建设。

加强重点领域应急安全数字化应用建设。深化感知网络和应急通信网络的“双网”建设采用“省级统建市、区分级应用”的模式,建设使用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汇聚各类数据,推进危险化学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煤矿、物资储备等重点领域应急系统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实现精准预防、精准研判、精准治理、精准处置和精准服务。提升协同应急指挥决策水平。充分利用已配备先进应急保障装备与技术储备,推动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保障我区应急管理工作和区域救援工作稳步推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逐步推进全区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相关数据归集,建立疫情精准防控、症状监测、早期预警关键阈值和触发机制,提升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和自动预警能力,并通过大数据汇集、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能力建设,辅助决策者精准制定措施。

专栏15 应急治理协同化建设工程

加强智慧应急国家试点建设。采用“省级统建省、市、区分级应用”的模式,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各业务系统,汇聚各类数据,集成危险品化学品、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地震、物资储备等重点领域应急系统实现全区所有用户“一站式”访问、日常所有工作“一平台” 处理。深化感知网络和应急通信网络的“双网”建设优化升级智慧监测预警、智慧辅助决策、智慧监管执法、智慧救援实战和智慧社会动员应用体系实现精准预防、精准研判、精准治理、精准处置和精准服务。

推进全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建设。按照“市分建、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模式建设横向联通、上下贯通、过程透明、安全保密的疫情防控管理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各类涉疫数据,建立协同高效的涉疫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疫情研判、追踪、溯源与预警等全流程数据支撑提升我区疫情精准防控工作效率。

3.加强基层治理智慧化建设。

加强数字住建建设。整合集成全区住建领域信息资源,推动全区城乡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住建” 建设,重点围绕住房管理、工程建造、城乡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重点推进“数字住建”主题数据资源中心、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数字住房、数字建设、数字建造、数字城乡,大力推进全区住建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优化完善各级网格化综合治理平台。以网格为载体,推动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网络化联动治理体系。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地理信息等基地数据,推动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

专栏16 数字住建建设工程

推进“数字住建”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对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企业、人员、建设、管理等主题的全量全要素数据进行采集、归集、治理、共享实现数据协同支撑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

推进“数字住房”类应用系统建设。对城镇住房实施全周期、全链条数字化管理改善民生服务助力“智慧社区” 建设。

推进“数字建设”类应用系统建设。对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全周期、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推动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推进“数字城乡”类应用系统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和更新等全领域推广CIM+应用建设数字乡村提升城乡建设治理能力。

十一)打造协同创新的西安特色体系

1.提升全经济调节能力。

加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监测。积极跟进全区宏观经济运行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数据分类采集、集成共享。利用重点领域分析模型,多维度、多领域实时展现全区经济运行状态,为区委、区政府调度经济、发展经济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决策依据。

2.推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

以数字化技术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核心区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黑土地保护,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建设高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监管平台。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大力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筑牢农业数字化发展根基。强化数字农业综合服务。推动信息化与农机装备、作业和管理融合应用,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供需监测等预警监测平台和农业应急指挥数字化体系,推广普惠金融数字化服务,全面提高农业农村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化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为核心内容的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衔接机制。建设黑土地土壤养分数字档案,推进合理施肥,减少无机化学肥料施入,提升黑土地地力。建设农作(动)物安全监管数字化体系,推进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业大麻全产业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监管。

专栏17 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依托高标准农田地理信息监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气象灾害、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供需监测等预警监测平台和农业应急指挥数字化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农作物安全监管数字化体系推进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业大麻全产业链和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监管。

3.推动智慧旅游、智慧文化建设。

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与支撑,着力发展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宜居宜行宜游宜养全域旅游品牌,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实现“旅游富区”目标。优化升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整合全域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推动文化游、冰雪游、生态游、自驾游、避暑游和运动休闲游等特色旅游发展,形成“全旅游一张网,加快与市级平台和国内知名旅游平台互通互联。围绕“一村一街一带一路一街区”,提高城西旅游”等旅游宣传品牌的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开展靶向营销,加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宣传推介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品牌、节庆品牌、街区品牌和文创品牌,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旅行服务体验。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数据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地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专栏18 智慧旅游、智慧文化建设工程

优化升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整合全域旅游数据资源形成“全旅游一张网”。加快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民宿建设。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设。

三、“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工作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按照“全一盘棋”原则,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数字政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以实施方案为统领,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形成统筹有力、协调有力、支撑有力、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人才保障。实行“引进一批、整合一批、培养一批”,加快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对于特殊岗位和急需人才,进一步畅通选任渠道、丰富选拔方式,吸引并择优选用专业化人才。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开展高级管理培训和普通公务、技术人员的轮训。

(三)强化资金保障。将数字政府建设项目资金纳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统筹力度,发挥资金效益,大力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多元投资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优先培育和支持一批“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

(四)强化监督保障。创新考核和督查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对各部门政务大数据共享平台应用中申请接口情况和使用数据频次、数据资源目录清单提供情况等定期通报,建立容错和惩罚机制,开展督查检查和经验交流活动。

(五)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宣传与引导,通过广泛宣传不断提升公众认知度和应用水平。加强专项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数字素养,把握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升数字化应用处理能力,培养数字政府建设参与者的管理观念、安全观念和责任意识,为我区数字政府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持。

附件:1.名词解释;

2.牡丹江市西安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表(方案内容);

3.牡丹江市西安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任务责任分工表(专栏部分);

4.牡丹江市西安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牡丹江市西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12日印发



 附件1:

 

名词解释

 

1.“全省事”:是黑龙江省政务服务网的移动端,“全省事”可提供养老金、医保金、公积金、医疗挂号、婚姻登记预约、机动车违章记录、户政、税务发票、便民生活等民生服务事项查询和办理。

2.“一网通办”:依托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整合政务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一张网”办理。

3.“政府网站集约化”:通过云模式的技术架构和互联网+思维,挖掘政府网站的资源价值,提升跨部门管理的效率,满足用户对整合政府的需求。

4.“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5.区块链:指在对等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和管理事务处理的模式。

6.量子通信: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通过“量子通道”来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绝对安全和高效率性。

7.“馆藏应数字化档案”:即将各类型档案通过不同形式的扫描,以数字化形式进行保存,如纸质档案--电子扫描、实物档案--三维扫描、声像档案--数据扫描等等。

8.办好一件事:通过多服务、多部门、多地区的系统、数据、业务协同,以申请人视角提供“办好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

9.跨省通办: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突破户籍地、学校所在地、企业注册地、不动产登记地等省域办事限制,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跨省办理。

10.“好差评系统:对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开展“好差评”,以“评”为手段推动政府进一步改善政务服务。


政策解读:https://www.mdjxa.gov.cn/index.php?c=article&id=31488



主办单位:牡丹江市西安区委区政府 承办单位:牡丹江西安区新闻信息
技术支持:艺通网络•网络行业权威 版权所有:牡丹江市西安区委区政府 黑ICP备14007586号
联系电话:0453-5899652 0453-5899662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长安街58号

黑公网安备 23100502000020号

您是本站第 92544 位访客
网站标识码:2310050001
站点地图